在中国,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电动载人汽车等新能源产业正在蓬勃发展,不仅在国内取得成功,而且逐渐代替了传统的出口产品,如服装、家具和家电,成为新的出口热点。最近,这些相关企业的海外扩张行动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近期,国轩高科在欧洲建立的首个电池生产基地成功下线首款电池产品,标志着公司已在欧洲实现了本地化生产和供应,开启了“德国制造”的时代。这也是继宁德时代之后,中国第二家在欧洲实现投产的电池制造厂。


不仅动力电池企业在不断在海外建厂,光伏企业和电动汽车企业也在稳健地进军国际市场。最近,天合光能宣布将投资超过2亿美元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威尔默建造光伏组件生产厂,年产能将达到约5GW,预计2024年投产。此外,比亚迪等电动汽车企业也相继在东南亚等地投资建厂。


今年前8个月,“新三样”产品的出口保持火热。这些企业不仅在产品生产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还在资本方面大举扩张,特别是领先企业不断提高了产业链的韧性。


今年6月,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介绍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情况时表示:“我们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在境外投资设厂,将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带到国外,让更多国家的人民享受科技进步的成果。”


从我看来,近年来,中国的新能源产品竞争力不断提高,形成了完整和先进的产业链,这为企业走出国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企业的海外扩张已经不仅仅是产品输出,而是逐渐转向产业链在海外的本地化发展,这将进一步提高产业链的韧性。


首先,企业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可以更好地进入全球市场,不断提高销售额。比如,比亚迪在泰国建立的海外乘用车生产基地投入生产后,当地的购车流程将更加高效,无需经历长途海运和清关手续,交付效率将大幅提高。


其次,企业可以利用当地资源和市场优势提高产能,并带动上游供应链的海外扩张。同时,这也有助于实现全球市场上的“研产供销”一体化,有利于企业在本地市场深耕和积累经验。通过加速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利用技术和产业链优势,相关企业将进一步提高在全球市场上的话语权和主导地位。


最后,企业需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开发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以保持在国际竞争中的领先地位。


总之,以“新三样”为代表的企业正稳健地走向国际市场,增强了产业链的韧性,这是当前全球绿色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应加强供应链管理、技术创新和产品优化,同时加强合规管理和风险控制,以确保海外业务的平稳发展,以更好地应对国际市场的挑战和机遇,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壮大自己。